商城县黄金波:一把剪刀里的文化密码-黄金甲官网app

 2025-09-02 09:58:40

在豫南商城县的老街巷深处,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木桌前,指尖捏着红纸,剪刀起落间,花鸟鱼虫、山水楼阁便如魔法般跃然纸上。他就是商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商城剪纸的传承人黄金波,一把剪刀握了近六十年,剪出了岁月的温度,也剪开了传统文化的生命脉络。

商城县黄金波:一把剪刀里的文化密码-黄金甲官网app

初遇匠心:奶奶的剪刀与童年的光

黄金波的剪纸生涯始于七岁那年。彼时,奶奶总爱在灶台边剪窗花,红纸在阳光下泛着暖光,剪刀“咔嚓”声像一首古老的歌谣。他踮着脚凑过去,看奶奶将一张红纸对折又对折,三两下就剪出对称的牡丹:“囡囡,来,试试?”奶奶把小剪刀塞到他手里,他攥紧那冰凉的金属,却剪出了歪扭的“福”字。可就是这第一次尝试,让他彻底迷上了剪纸——放学后不再疯跑,而是窝在桌子前翻旧报纸,把上面的图案描下来剪;连作业本上的空白处,都被他画满花草虫鱼。

“那时候不懂什么叫‘传承’,只知道剪纸能让我安静下来。”黄金波回忆道,奶奶常说“剪纸要心静,手才稳”,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准则。那些年,他跟着奶奶走遍商城县的村落,看老人们剪门笺、剪喜花,每一种纹样都藏着吉祥寓意:蝙蝠象征福气,鲤鱼代表年年有余,石榴籽则是多子多福。这些藏在剪纸里的文化符号,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他心里。

困境中坚守:当传统遇上现代

上世纪九十年代,市场经济浪潮席卷而来,年轻人都往城里跑,没人愿意学这种“费时间又赚不了钱”的手艺。黄金波开的剪纸工作室门庭冷落,有时一天只卖出几张窗花。有人劝他:“老黄,不如改行卖百货,比剪纸强百倍!”他摇摇头,把积压的剪纸堆在墙角,夜里继续对着图纸琢磨新花样。

最艰难的是2003年,老伴生病住院,医药费像座大山压在他身上。他咬咬牙,把珍藏多年的剪纸工具当了,却偷偷去批发市场买回红纸,趁夜深人静时剪了一批生肖剪纸,天不亮就去集市摆摊。那些日子,他一边照顾病人,一边剪纸卖钱,手指被剪刀磨出了厚茧,却从未想过放弃。“要是这门手艺断在我手里,我对不起奶奶,也对不起祖宗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眶微微发红。

创新传承:让古老技艺“潮”起来

转机出现在2015年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黄金波看到年轻人追捧的文创产品,突然意识到:传统剪纸不是“老古董”,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“活文化”。他开始尝试创新:把商城县的标志性景观——金刚台、汤泉池剪成系列作品,做成书签、明信片;设计“非遗+萌趣”风格,比如给剪纸穿上汉服、戴上墨镜;甚至和本地电商合作,通过直播展示剪纸过程,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。

“现在的孩子喜欢新鲜玩意儿,我得让他们觉得剪纸好玩。”黄金波笑着说。如今,他每周都会去县城小学教孩子们剪纸,从基本的折叠方法到复杂的花鸟造型,耐心指导每一个孩子。“上次有个小女孩剪了个兔子,说要把这幅剪纸贴在书包上,我高兴得晚上都没睡好。”说到这儿,他眼睛里闪着光。

不仅如此,他还牵头成立了“商城剪纸传习所”,带着十几个徒弟走村串户,收集民间剪纸纹样,整理成册。去年,他的作品《商城十二节气》入选河南省非遗展览,远销海外,让更多人知道了商城县的文化符号。

结语:剪刀下的时光长河

六十载光阴,黄金波用一把剪刀剪断了世俗的喧嚣,剪开了传统的壁垒,更剪出了文化的希望。在他的工作室里,墙上挂满了获奖证书,桌上堆着未完成的剪纸稿,而最显眼的,还是当年奶奶送他的那把旧剪刀——刀刃已有些卷边,却依然锋利。

“剪纸就像人生,一刀下去错了还能补,但要守住初心。”黄金波常对徒弟们说。于他而言,剪纸早已不是谋生的手段,而是生命的底色。在商城县的老街上,每当夕阳西下,他仍会坐在木桌前,红纸铺展,剪刀起落,剪碎的光斑落在脸上,像极了当年奶奶身边那个专注的孩子。而这把剪刀,将继续剪下去,剪出更多属于商城县的故事,剪向更远的未来。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