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丝斜织的午后,我在巷口的老摊位上,指尖触到了那串素珠——木质的温润裹挟着岁月的潮气,每一道纹路都像被时光轻轻咬过的痕迹,像一段被尘封的往事突然苏醒。摊主是个白发老人,他擦了擦眼镜,说这是他祖上传下的菩提子,曾陪一位老和尚走过半个中国。我捧着素珠,忽然想起奶奶那只藏在樟木箱里的素银镯子,同样是朴素的模样,却藏着全家的烟火记忆。

素珠本是无声的,却承载着最厚重的叙事。它们曾是僧人诵经时的计数器,是文人案头的清供,是匠人指尖的修行。一颗颗圆滚滚的珠子,串联起的是对生活的敬畏——就像那串菩提子,表面泛着浅褐色的包浆,那是经年累月被手掌摩挲的温度,是晨钟暮鼓里的沉淀。相比之下,黄金的光芒太过刺眼,它耀眼得像太阳,却少了些人间烟火的温度。从商周的青铜礼器到明清的金饰,黄金始终占据着人类文明的C位,人们追逐它,因为它象征着权力与永恒。可真正懂的人都知道,黄金的价值从不在重量,而在它所承载的记忆:一枚金戒指可能藏着新婚的誓言,一条金项链或许系着游子的归心。
当素珠与黄金相遇,腕间便有了两种时间的对话。素珠是慢的,像老茶,需细细品味;黄金是快的,像流星,瞬间划过。我曾试着将奶奶的素银镯子和自己的黄金手链叠戴,素银的冷冽中和了黄金的浮华,黄金的光泽却又点亮了素银的暗哑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所谓完美,不过是两种质感的和解——就像人生,需要素珠般的沉淀,也需要黄金般的勇气。
去年冬天,我在古玩市场上遇到了一串清代的老素珠,珠身布满细微的裂纹,却依旧温润如玉。摊主说这是当年一位秀才进京赶考时带的,后来落第返乡,便将珠子埋在了后院的桂树下。我花高价买了下来,如今它就躺在我的首饰盒里,和那条黄金手链并排躺着。每当夜深人静,我抚摸着素珠的裂纹,总能想象出一个青年在烛光下读书的身影,而黄金手链则提醒着我,无论走得多远,都要记得来时的路。
素珠与黄金,本是两个世界的存在,却在腕间找到了共鸣。它们教会我们,时间是公平的,无论是朴素还是奢华,只要用心对待,都能成为生命中的珍宝。就像这串手串,素珠是根,黄金是叶,根深才能叶茂,平凡中孕育着伟大。当我们学会在素珠的沉默中聆听岁月,在黄金的光芒里看见初心,腕间的每一寸肌肤,都会成为时间的诗行。
(全文约750字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