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学铃刚落音,鼻尖便撞进那股熟悉的焦香——不是食堂飘来的饭味,而是巷口老张辣条摊的热油气息。他正站在铁锅前,将一袋袋金黄的脆片倒进翻滚的油锅里,“滋啦”一声,辣椒粉、花椒粉、孜然粒混着热油的爆裂声腾空而起,瞬间勾住所有孩子的魂儿。

我攥着皱巴巴的五毛钱挤到摊前,老张笑着递过用塑料袋装的辣条,袋沿还沾着几点油星子。“慢点儿,别噎着。”他总这么说,可我们哪顾得上,拆开袋子就往嘴里塞。咔嚓!第一口下去,脆生生的,像咬碎了晒透的麦秸,紧接着辣椒的劲道猛地涌上来,舌头开始发麻,脸颊烧得通红,却仍停不下嘴,直到整张脸都泛着油光,连呼吸都带着辣味儿。
那时的辣条没有花哨包装,就是简单的透明塑料袋,上面印着个歪歪扭扭的孙悟空,是我们课本里的齐天大圣。我们会把辣条掰成小块,你给我一点,我给你一点,边嚼边聊今天上课传的小纸条,或是谁又被老师罚站了。辣条成了我们的“社交货币”,也是秘密的容器——那些不敢告诉大人的小烦恼,都在辣条的咸香里化作了笑声。
后来长大,辣条种类越做越多,有夹心的、裹粉的,甚至标着“低脂”“无添加”,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直到某天在超市货架角落看到老张的辣条,还是那个熟悉的样子,我买了包。拆开后,熟悉的脆响传来,同样的麻辣味儿钻进鼻腔,突然想起小学时和同桌分食辣条的日子,想起下雨天没带伞,老张借给我们一把旧伞,还说“下次记得带伞啊”。原来,辣条从不是单纯的零食,它是时光的琥珀,封存着童年最 concrete 的温暖。
如今,老张的辣条摊还在巷口,只是他鬓角的白发多了些,可手艺没变。每次路过,我都会买一包,不为解馋,只为和过去的自己打声招呼。那些脆生生的声响,那些麻辣的味道,都是岁月留下的指纹,提醒我们:有些美好,从来不会过期。
(全文约750字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