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学铃声刚落,巷口的空气便被一股甜丝丝的麦香裹住。我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,脚步不自觉地往那间老式杂货店挪去——玻璃柜台后,一排排金黄色的三角酥正冒着热气,外皮泛着琥珀色的光,像被阳光晒透的麦浪。这就是“黄金角”,小镇孩子的甜蜜符号,也是我童年味蕾最深刻的记忆。
一口下去,是时光的褶皱
指尖触到黄金角的外皮时,总能感受到一丝温热的酥脆。轻轻咬下第一口,“咔嚓”一声,像咬碎了整个夏天的蝉鸣。外层的糖霜在舌尖化开,带着淡淡的焦香;内里的豆沙馅绵密得像云朵,混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,顺着喉咙滑下去,连呼吸都染上了甜意。小时候总爱把黄金角掰成两半,和同桌分享——她的那半沾了点粉笔灰,却笑得更甜,说“这样才像我们俩的友谊”。
后来才知道,黄金角的秘诀藏在“手工”二字里。师傅们凌晨三点就起来揉面,面粉要选当年的新麦,揉到面团能拉出透明的薄膜才算合格;熬豆沙时要不停地翻炒,直到锅铲上挂不住糖稀;烤炉的温度得精准控制在180度,高了会焦,低了则不够酥。这些步骤没有机器能替代,就像岁月里的某些温暖,只能靠人工慢慢沉淀。
货架上的“时光胶囊”
如今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零食,可黄金角始终占着一席之地。它没有华丽的包装,只是用简单的油纸包着,上面印着褪色的老商标——那是爷爷年轻时的设计,他说“要让孩子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家乡的味道”。偶尔遇到老顾客,他们会指着黄金角对孙子说:“你爸小时候也爱这个,每次考完试都要来买两个。”
去年冬天,我在异乡的便利店里偶然发现了黄金角。拆开包装时,熟悉的麦香瞬间涌过来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尘封的回忆:小学运动会后的庆祝,奶奶给我买的黄金角还带着体温;初中晚自习前,我和闺蜜分食一个,她把多的豆沙馅推给我,说“你学习累,多吃点”;甚至高考前的夜晚,妈妈悄悄放在我书桌上的黄金角,包装纸上还留着她的指纹……原来有些味道,从来不会过期。
咔嚓声里的永恒
有人说,黄金角之所以能火几十年,是因为它抓住了“不变”的东西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们追逐着新的口味、新的包装,可黄金角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——不是因为它守旧,而是因为它知道,真正的美味从来不需要讨好潮流。就像童年的夏天,永远不会因为长大而消失,只要咬下一口黄金角,那些蝉鸣、笑声、外婆的蒲扇,都会重新活过来。
如今我也成了“黄金角”的忠实粉丝,每次路过巷口,总会买上一个。咬下的瞬间,咔嚓声里仿佛有风穿过老槐树,有知了在枝头叫,有妈妈的呼唤在远处飘荡。原来最珍贵的零食,从来都不是昂贵的进口货,而是能让你想起某个人、某段时光的那一口甜。
黄金角的咔嚓声里,藏着整个童年的夏天。而那个夏天,永远都不会结束。